手机版 | 网站导航
观察家网 财经 >

厦门推行特色“河长制” 重塑健康自然河岸线

连州网 | 2018-10-15 10:13:44

据中国乡村之声《三农中国》报道,近年来,福建省厦门市不断调整和完善治水思路,融入绿色发展理念,着力提升河流、湖泊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。溪流治理经历了由“硬”到“软”,由“灰”到“绿”,由“工程治水”到“生态治水”的转变。

特别是近年来,厦门以小流域治理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、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,全面推行“河长制”,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,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“厦门经验”。

许溪位于厦门市集美区,是厦门后溪流域的一条重要支流。如今的许溪在两岸绿树青草的掩映下,溪水潺潺,随手一拍都是美景。很难想象,这里在去年还是另外一番景象,当时由于周边不少养殖、工业、生活污水被排入溪流,许溪污染严重,被监测划定为“劣五类”。

2018年初,厦门集美区启动“双总河长制”加强监管,针对性地进行截污控源,并在溪流沿线展开生态修复。到今年3月,许溪下庄鱼鳞闸的断面水质,恢复到了地表五类水标准。在最新一次监测合格后,许溪很快就能摘掉劣五类水质的“帽子”。

厦门集美区河长办工作人员谷学连:现在集美全区的生活污水都进行了纳管处理,不便于纳管的地方建立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站。对所有工业园区里的管网,进行全面排查整治。许溪这个月如果水质监测再达标,就已经可以正式从劣五类销号了。

从严重污染到溪水潺潺,发源于厦门天竺山的海沧过芸溪,这两年也和许溪一样,经历了一次蜕变。

厦门海沧区东孚镇政府工作人员苏冬冬:以前白色垃圾,生活用水还有污水都排入过芸溪里。玛瑙村边的水五颜六色,溪流里都没有鱼。

这几年,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展开,过芸溪沿线的玛瑙加工作坊被搬迁、关停,沿线的村庄建起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站,溪流两岸的生态治理也陆续展开,一条水清、岸绿的过芸溪,又回来了。

厦门海沧区东孚镇政府工作人员苏冬冬:现在的水质达到四类了,源头的水更好,达到三类。

根据厦门市河长办的统计,截止今年7月,厦门已经100%完成了牛蛙、畜禽养殖、小石材加工厂等污染源清退的工作,流域污染源控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现在厦门同安东西溪、埭头溪,官浔溪、翔安九溪等多条溪流,水质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。与此同时,厦门还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了溪流治理的过程中。目前,厦门市九条溪流465公里的安全生态水系建设,已完成275公里。接下去在落实溪流“河长”制的基础上,厦门还将进一步强化网格化的日常监管模式,持续推进溪流水质的改善。

水质变化的背后是治理思路的变化,15年来,厦门的溪流治理经历了由“硬”到“软”,由“灰”到“绿”,由“工程治水”到“生态治水”的转变。和以往工程治水的方式不同,项目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原则,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,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,恢复河流生态环境。厦门翔安区新圩镇的东溪上游古宅溪,工程人员摒弃了以往完全硬化河道的方式,通过工程护网和块石做成的挡墙,不仅能够保护河岸,还避免了河道的“沟渠化”,从而实现更加生态的效果。

工程项目负责人方明:格宾挡墙跟以往的硬质挡墙相比,第一,可以起到防洪、过滤的作用;第二,可以长出绿色植物,形成很漂亮的原生态景观;第三,生态格宾挡墙没有用砂浆,是用块石叠起来的,这也是一种原生态的做法。

在治水的体制机制上,厦门从“多头治水”转为“专管专责”。2014年10月以来,结合溪流污染整治、小流域综合治理,厦门全面建立和实行了市、区、镇(街)三级“河长制”。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“河长”“河段长”,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治理和管理保护,并接受考核。这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,消除了“多头治水”。

河长制推行前,岛外溪流的水质多为劣五类,现在不少河段已达到地表水五类水质标准,还在持续向好。

厦门市水利局局长郭金炼:各区的主要领导为河长,各镇的镇长为河段长,对整个溪流进行责任制的管理。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把这10条溪流整治好,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。

  • 标签:厦门,河岸,特色

相关推荐

媒体焦点